◎鹿港風
秋光點點
文/心岱
台灣的秋天,是一片有光穿透的雲,瞬間籠罩天際,但是,你還來不及抬頭,它早已散漫無蹤無影。
台灣的秋天,如同齊秦唱徐志摩的「偶然」之歌,寂寥幾許,滄桑幾許,在轉瞬之間,消滅了蹤影。
台灣的秋天,很短暫,跟著落葉飄零著地,跟著風蕭颯蒞臨。都沒來得及注視;啊,連溫度都尚未知覺,便已經「稍縱即逝」了。
就像這隻經典之姿的貓,晶瑩剔透的水晶材質,冰塊般要溶化了,隨時有著幻滅的危險,都讓我不知不覺的跟秋天連結;秋天時節,我一定把它放在案頭,晨曦照著它,幻化出萬丈光芒,在我屋裡四周游移,彷彿水紋、更像音波;水晶看似脆弱,卻也有鑽石的剛毅,鑽石需要透過切割面才耀眼,水晶貓卻如大江東去,握在手中,只能感嘆「不再」的虛幻。
年輕的時代,整天都埋首寫作之中,並不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不知道稿紙之外,竟然有著如同韋瓦第的「四季」旋律,原來我的生活周邊,就存在著我天天聆聽的大師之創作。
那時候每一年的「金馬影展」是藝文界的盛會,大家都會整天泡在電影院中,飢渴的欣賞當時「新電影浪潮」的大師影片。
有一天看了瑞典大導演「英格瑪 柏格曼」的「秋光奏鳴曲」,這部影片從母女間的矛盾與衝突,影射藝術家的兩極性格;當這位鋼琴演奏家,在表達顛峰的藝術之時,與下了舞台回復母親角色時,兩個面向的需求落差。
這部片子以蕭邦第二號前奏曲的演奏,不斷的辯證母女由來已久的愛恨情結,即使渴望修復親情的雙方,最終仍邁不過「自私、寡情」的鴻溝,而以相互傷害為了結。本片為瑞典超級女影星英格麗.褒曼的最後一部作品,更是柏格曼偉大的代表作之一。
當時的我,並不很理解這部心理片的意涵,為何要以這麼優柔的曲子,來象徵如此殘酷、爭鬥的劇情?但對於片中琴藝高超、精準的「秋光奏鳴曲」之演奏,印象非常深刻,也是這個時候,我愛上了「蕭邦」。
是這個前奏曲引導我走向大自然,認識了這「金黃、收穫」的季節:秋天。
於是開啟了我出走象牙塔,大步跨向戶外追尋新的方向,我記得從此我流連於大樹旁、河岸邊、曠野處、森林裡、海灘上、星光下、、、、
我全身沐浴在剎那成永恆的秋天的記憶:秋光點點、點點秋光。
「秋光奏鳴曲」的旋律在我腦海中,便是以點狀出現,一點一點的擴張、再擴張,但始終是在最幽微之處昇起、落下。
秋光,透過風雲、雨露、朝陽、晚霞,撫慰著大地,在亞熱帶的台灣,這樣的景象是非常稀有的視覺享受,更是獨一無二的涼爽感覺,在晨晚之時,或許有些冷冽了,但你最好穿著夏衣,用肌膚去感受風的觸碰,去體驗溫度的刻度。秋天,就像醇酒,剛入口就叫人陶醉。
台灣的秋天,是季節的恩賜,更是我給自己的獎賞,每逢秋天,我會格外的寧靜,格外的喜樂,格外的惦記著曾經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事、物。
我會低頭祈禱,我會雀躍歡呼,我會歌唱詠歎,這是我的「聖誕節」,是我頒給自己的勳章。唉啊,我想得太遠了,我也說得太多了,對於秋天,為何我便如此的「喋喋不休」呢,而這一切,都因為水晶貓的無形似有形,默然卻有聲,他會回應我,一如秋光旋律。〈作者為作家〉〈攝影:Randolph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