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細雨
反國光石化紀實
文/葉宣哲
已經半年了,陳醫師仍無法讓心靜下來。有時他覺得寫作能充實生命,讓生活更有意義。回首十年,作品記錄著他曾經活過、經歷過的一切,不再只是腦海中的片斷記憶,這讓他稍感寬慰。
但也常懷疑寫作的意義。千萬件作品中,他的只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在反國光石化運動的巨浪中,他深切感受到寫作的無力與遲緩,當前真正需要的,是擎起戰旗,勇敢向前。
診療時,一位養蚵的阿婆問他:
「仙仔,為什麼他們當幾年官,卻要影響我們幾代人的生活?」
陳醫師聽了,不禁眼眶泛紅。
發展經濟,是為了哪一部分人?創造少數人的就業機會,卻剝奪世代在此生活的人民生計,這樣公平嗎?
陳醫師住在媽祖廟後方的「宮後」地區,早年這裡討海人居多,以養蚵、開蚵為生,蚵殼堆如小山,洋溢濃厚的海洋氣息。蚵民們吃苦耐勞、知足常樂,老太太清早開蚵賺個兩三百元就過得很好。都市裡的名牌包、奢華生活,對她們而言,是陌生的世界。
然而都市的財團卻以「經濟發展」為名,企圖剝奪她們的生活權利。她們其實只想守住簡單、乾淨的日常,不願接受污染性的開發。她們常說:「缺錢?到海裡去就有啦!」到海邊挖文蛤、抓魚抓蟹,也能賺幾百元。
「缺錢?向天公伯仔拿就有啦!」
這是她們的尊嚴,一種不用看人臉色、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方式。
「如果設了廠,蚵仔養不起來,漁民沒法生活,我看整個庄頭會散光光。」
「是啊!會很慘。不只人會得癌,蚵仔養不大,有污染誰敢吃?」
不只鹿港,王功、芳苑等鄰近漁村也面臨同樣威脅。養殖業、農牧業前景堪憂,鄉民人心惶惶。他們的命運被他人決定,如同大埔農地被徵收,只為了GDP的數字與所謂「國家經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思維,往往本身就是錯誤。
陳醫師想到這裡,長嘆一聲。
當年說不蓋彰北焚化爐,垃圾會無處可去,結果十年過去,垃圾減量了,焚化爐卻太多,每年還得花大筆錢支付BOT廠商。
當年說不蓋彰濱火力電廠,民國一百年會缺電,結果到了那年不但不缺,核四還要上線,電力反而過剩。又是一樁錯誤的政策,幾年來消耗多少社會資源?
當年力推「兩兆雙星」的DRAM與面板,如今一片慘澹,銀行團苦苦追債。
投資石化業是否能賺錢,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將首先帶來生態浩劫。又是一場錯誤的決策。
陳醫師感到極度無力。有時他覺得,對抗國家機器就像狗吠火車,不如退回個人天地:寫寫文章、看看書,偶爾出門旅行,過著閒適日子。
但內心的不平,讓他無法安心過那種日子。他仍然想挺身而出。這些年來,他參與過反對在福寶酪農區設置彰北焚化爐、反對彰濱火力發電廠,如今又站在反國光石化的現場。
這是反骨?是吃飽太閒?還是阿米巴精神的召喚?也許應該像曾貴海、陳永興、江自得等阿米巴前輩,在文學與社運中奮鬥;也應該學林世賢、蔡嘉揚等環保傻子,拼命守護後代的淨土。如此一來,生命才不會白白虛度。
他心中的暗影,因這些勇者的身影而再次被點亮。〈作者為醫師,長期致力於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