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阿愷之聲入圍廣播金鐘獎
鹿港囝仔王麒愷,用標榜鹿港腔的台語,約在十年前創立「阿愷之聲」電台,關懷鹿港發展地方議題,雖然聽眾朋友不多,但「丈夫未可輕年少」,阿愷的才情早被矚目。果真阿愷之聲近日入圍第六十屆廣播金鐘獎Podcast藝術文化類,讓地方驚喜,也預祝他能夠進一步獲獎。
老一輩鹿港人,曾用鹿港腔說個笑話,說「台灣全省走透透,聽來聽去,還是鹿港人講話尚沒腔。」讓外地的人聽了噴飯。好聽又自然的早期鹿港腔,鹿港現在也難得聽聞;年輕的王麒愷,希望能用鹿港腔台語放送「阿愷之聲」,其實還是有點為難。
已故的鹿港名詩人施文炳,寫的「鹿港懷古」,被女弟子施瑞樓演唱收錄在南管專輯,擊敗唱片界名作詞家李子恆、李泰祥,榮獲第十六屆金曲獎傳統音樂最佳作詞獎,曾創下佳話。施文炳說的鹿港腔台語,有深厚漢學底蘊的語法,和「阿愷之聲」的市井之音,是另類很有文人氣的鹿港腔。
王麒愷在民國一0五年就讀臺大城鄉所碩一時,錄了第一集阿愷之聲,那是個胸口炙熱的青春時代,學運剛過,社會議題遍地滾攪,城鄉所的課程訓練,讓他急於用台語訴說地方知識,回到鹿港,他想找回自己和這塊土地的關係。那時,阿愷驚覺他的鹿港腔台語早已歪七扭八;後來和一群鹿港朋友組了鹿港新聲閣北管,彼此交流薰陶,他的鹿港腔逐漸「營養端正」。
這時期的王麒愷,不斷撰寫文章,並在網路上開播「阿愷之聲」電台,用半生不熟的鹿港腔,希望喚起鄉親、聽友對於鹿港發展的關心。這可能是繼尤增輝以散文筆法寫作鹿港的開港史、地方空間與傳統文化,在民國六十五年完成的「鹿港斜陽」著作後,最令人感到熱情親切的鄉土召喚。
到了一一0年,王麒愷架起了陽春的USB麥克風,展開了阿愷之聲Podcast奇幻之旅,將所感興趣的各種事物,變成節目單元,無論是古典音樂、文學小說、鹿港的公共事務等各種主題。製作阿愷之聲前幾年蠻落寞,可能因為台語的聽眾不多,不過日復一日的做節目,他的創造力源源不絕。
王麒愷感謝這兩百多集以來,曾接受阿愷之聲訪問的各位來賓,讓他更有力氣做節目,感謝聽眾朋友們,阿愷很珍惜各種空中相會的時候。而透過節目訪問或是舉辦聽友會,認識了一群真心的朋友等,讓他覺得生命很美好,想為此繼續努力放送下去。入圍對王麒愷別具意義,讓他對自己的母語台語更有自信,感謝給予他養分的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