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織補和重塑城市空間,帶動區域整體品質升級
2025「豐彩城市藝術季」成果發佈活動近日在北京10號線「青創村」舉辦,城市彩繪、城市傢俱和城市地景三項賽事結果揭曉。這場自今年5月開啟的藝術賦能城市治理實踐,最終落地527處城市景觀,將豐台的大街小巷、公園角落變為承載故事、激發共鳴的城市藝術空間。
一場藝術季留下500多處風景
走在玉泉營街道花鄉青旅科技園,處處有驚喜:這邊是一整面牆的花海流淌,那邊是白底紅字巨大的「豐台」,機器人和潮青年同框……這組名為《魅力豐台,活力盛放》的彩繪,獲得了城市彩繪大賽社會組一等獎。
一幅幅彩繪,也是一段段牆上「博物誌」:右安門街道景風門地鐵站外,《右安史話》描繪了從金中都肇始到如今的樓宇凌雲、高鐵奔馳;宛平街道東關社區,圍牆上是永定河、盧溝橋、宛平城和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東高地街道,航天幼兒園一分園的圍牆變身星河走廊;在雲西路10號院,35米長卷繪就了雲崗從航天搖籃到科創新城的蝶變;在北宮鎮太子峪環島,車流轟鳴的橋底「種」出一片會開花的田園;在新村街道萬芳西街,磁懸浮列車與太空站遙望;在東鐵匠營街道劉家窯地鐵站,本草圖譜與市井煙火共生;在豐台街道豐台公園,《詩經》上的花卉開在牆面上……「豐彩城市藝術季」共收到1020件作品,最終落地527處,包括牆體彩繪41處、城市地景20處、城市傢俱466件。
用藝術賦能城市治理
「豐彩城市藝術季」邀請廣大市民、學子、設計師參賽,用藝術對城市空間進行織補與重塑,帶動區域整體品質升級,並統籌選取一批集中連片創作街區打造地標式景觀,讓藝術季作品遍佈交通樞紐場站和重點功能園區。
「走街串巷傾聽居民故事、觀察生活細節,這些都成為設計的靈感來源,最難忘的是與志願者、小朋友們的共創過程,一筆一畫間,藝術成為人人可參與的生活語言。」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包雨萌與和義街道一起,用藝術微改造了南中軸沿線多處公共空間,並期待能夠繼續積極參與以設計賦能城市的實踐。
「我家樓下的小公園,就是一處城市彩繪點位,我第一時間就去打卡拍照了,平平無奇的牆面變身運動畫廊,為街區增色添彩。」北京設計學會發起人、民盟中央文化委副主任宋慰祖全程參與了藝術季活動。他說,「豐彩城市藝術季」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活動,更是一次成功激發社會創意活力、推動專業與公眾互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實踐,實現了老百姓家門口的環境微更新、微提升。
讓城市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豐彩城市藝術季」還將持續舉辦,將更加突出展示區域特色、豐富表達手法、注重文商旅融合。
豐台區將深入挖掘區域獨特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將這些元素融入城市藝術作品的設計中,設置可互動的城市傢俱和地景作品、有休憩功能的藝術設施、富有現代感和時尚氣息的城市藝術作品,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藝術氛圍,還將策劃「跟著彩繪去打卡」活動,把「豐彩城市藝術季」打造成豐台文化地標。(孫穎/文 劉平/攝)
新發地「72間房」蝶變鄉創產業園
北京豐台區青旅新發地鄉創產業園日前開園,新發地老舊的「72間房」完成蝶變,打造鄉創產業一站式服務平台。
行走在「72間房」的街巷裡,兩側的房屋紅磚紅瓦,間或一段白牆,再加上混凝土質地的鏤空牆體,老舊的平房一下子就時尚起來。

這裡原來是新發地村西南部的陳留村民小組的平房區,因有72間房屋,被稱為「72間房」。新發地市場轉型升級過程中,這些基礎設施落後,業態低端,難以匹配區域發展需求。但「72間房」寫滿了鄉愁,也見證了這片土地從田野鄉村到首都「菜籃子」的奮鬥歷程。
如何平衡歷史風貌與現代功能?新發地村引入北京青旅恆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文化植入與空間再造,讓傳統平房區蝶變為一座集溫度與記憶於一體的鄉創產業園。
「園區佔地約65畝,毗鄰新發地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我們遵循其原有肌理,保留建築風貌,避免大拆大建,在平衡投資與改造效果的基礎上,打造出融合歷史情懷與現代功能的鄉創產業園。」花鄉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過程中對這些房屋進行了重新規劃調整,組合形成了從100多平方米到500多平方米的46套獨立院落式辦公區,盤活了1.4萬平方米產業空間,能夠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多樣化需求。
「園區產業辦公類區域約占80%,商務服務配套區域占20%,已吸引農業研發、農業科技、農產品直播、文創展示等多個領域的37家企業入駐。」青旅新發地鄉創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對接產業特色區縣、區域公用品牌、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及文旅景區,助力農業創新產業協同發展。
開園當天,園區多功能中心廣場還開啟了一場持續三天的農產品嘉年華,展現農業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
一家展位上擺滿了漂亮的絲巾,絲巾和農業科技創新有什麼關係?絲巾旁的三個玻璃罐揭秘了從玫瑰花瓣到玫瑰纖維素再到玫瑰纖維素再生纖維的變化。「用這樣的纖維紡線織就的織物,自身帶著香味。」工作人員說。
如何讓生鮮產品更加保鮮?一家入駐園區的新材料公司帶來了科技含量滿滿的保鮮包裝袋。「這些玉米半個月前分別放在了保鮮材料袋和普通塑料袋裡。」放在保鮮材料袋裡的玉米依然新鮮,而普通塑料袋裡的玉米已經乾癟。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保鮮袋採用了新材料,保鮮效果倍增,將助力果蔬等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降損保鮮。(孫穎/文 劉平/攝)
以創新技術破解老舊小區痛點
老房變「好房」惠及4.8萬戶
豐台區近日發佈,過去五年共完成10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惠及居民4.8萬戶。其中一批項目正以創新技術破解老舊小區常見痛點,打造舊宅新改的「好房子」。
從地圖上看,富豐路8號院小區地理位置不錯,生活便利性也較好。但對於住在這裡20多年的居民來說,小區裡的問題讓人頭疼。「樓老了,雨天滲漏,冬季透寒!」居民王女士說。
院裡的4棟老舊居民樓均為6層磚混結構,分別建於1998年和2001年。「歷經二十餘年使用,老樓出現設施老化、功能不足等問題。」6月初,富豐路8號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改造總建築面積達2.15萬平方米,共覆蓋294戶居民。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雨季滲漏、冬季透寒」的問題,改造不僅考慮建築節能,更突出防滲漏,創新研發了窗台收口防滲漏專項方案。「窗戶外面四周都做成斜坡,水就會自然往外流。」施工方中鐵建工項目總工龐英樹解釋,保溫材料也選用防水性優、導熱係數低、抗衝擊性強的聚氨酯板,同時配套安裝塑鋼節能窗,保溫隔熱性能較傳統窗戶提升40%以上。
小區隨著改造還進行了上下水管道全面更換,外牆保溫與屋頂防水修繕,解決管道堵塞、銹蝕問題。改造中引入智能門禁系統,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改造同步增加社區綠地面積,打造「口袋花園」與休閒步道。同時,還增設無障礙通道,規範停車泊位,新建社區活動驛站,升級養老助餐點,增設智能充電樁,填補小區功能短板。(曹政)
趣味「班超」讓校園動起來
孩子們享受運動 收穫自信
「班超」聯動中超、家校舉辦聯合賽、足球融入校園文化……在前不久開始的「校園足球主題月」期間,北京市中小學刮起「足球旋風」,陸續開展豐富多彩的足球活動。
「加油!加油!」近日,北京十一學校豐台小學的操場上,一場以「國安進校園」為主題的足球友誼賽上演。兩隊奔跑的隊員中,都出現了北京國安俱樂部球員的身影。

「跟專業球員一起踢球太過癮了!」比賽結束,5年級學生周稻滿頭大汗,一臉興奮。「我還從球員腳下搶了個球呢!」周稻平時就是國安隊的粉絲,國安隊的比賽幾乎是一場不落。新學期「班超」聯賽,他與班級同學一路衝進了決賽。「在踢球的過程中,我們所有人都在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班級也變得特別有凝聚力。」
學生張宇涵在比賽中積極拼搶,「梅開二度」。國安隊友的點贊和鼓勵讓他對即將到來的「班超」決賽信心大增,「我將來也很想成為一名專業的足球運動員。」
「班超」聯賽,讓越來越多像周稻和張宇涵這樣的學生感受到足球的魅力。學校體育老師王占山說,該校的「班超」10月啟動,為了動員更多的孩子踏上綠茵場,老師們想了不少辦法。比如該校在二年級特別安排了男生半場和女生半場比賽,讓女孩子也奔跑起來;三年級至六年級的比賽中,該校要求每班至少有一名女生上場參賽。
揮灑汗水的同時,孩子們的身心都收穫了成長。「身體素質的提升是最顯著的。」王占山說,很多孩子反映,自己這學期生病少了,身體更棒了,更願意參加體育活動。
「班超」聯賽衍生出來的足球文化活動更是將教育拓展到了賽場之外。王占山說,學校面向學生徵集了助威海報,「班超」結束後,老師們正考慮舉辦一場小型海報展覽。(祺坤/文 常一鳴/攝)
北京社區文化節收官
兒童劇詼諧幽默,攝影展帶觀眾走進胡同生活……北京社區文化節收官站活動近日在豐台區玉泉營街道北京10號線「青創村」裡舉行。
出了地鐵10號線紀家廟站D口,就是北京10號線「青創村」的主街,向西不遠的花鄉青旅科創園裡人頭攢動。

在文化舞台前,兒童劇《綠野仙蹤》台上表演趣味生動,還邀請小觀眾互動,讓歡聲笑語在廣場上迴盪。
在清華美育課堂區,來自清華美院的學子帶著社區的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研習傳統技藝——植物拓染,敲敲打打間,用天然的植物葉片在帆布包上小心翼翼地拓染,製作出獨屬包包。
在《北京胡同記憶》攝影展區,展出近百幅精品攝影作品。提鳥籠的大爺、黃燦燦的門環、延綿的紅牆……再現了老北京胡同裡的人文風貌。
由70多個攤位組成的民生市集裡,特色花卉、趣味文創、有機果蔬、科技產品齊聚,既有玉泉營當地特色產品,也有來自其他區的新鮮農產品,居民紛紛「掏腰包」,將新鮮好物帶回家。
豐台區玉泉營地區素有「花鄉」美譽,活動現場,「十二花神」身著傳統服裝穿梭在人群中,與居民對詩、答題、玩遊戲,成為居民拍照打卡的最佳搭檔。
北京社區文化節自啟動以來,陸續在西城區廣外街道、朝陽區團結湖街道、順義區勝利街道、豐台區玉泉營街道舉行,五場活動覆蓋了50餘社區,直接參與居民超過6萬人次,把文藝演出、高校資源、便民市集送到居民身邊,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惠民的福利。(孫穎/文 易明/攝)
豐台33所中小學把課堂「搬」進公園綠地
這所學校的爬樹課火了
秋日的午後,在同學們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中,一名小學生噌噌幾下就爬到了兩米多高的樹幹分叉處,引來大家的讚歎聲!這一幕就發生在涼水河南中軸段綠地裡,這裡既是居民的河畔公園,也是豐台外國語學校學生的「樂學公園」。
爬樹,這個看似「搗蛋」的行為,如今已成為豐台外國語學校的一門「課程」——廣受各年級學生歡迎,有的班已經有過半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爬樹。

三年級(1)班的袁滿「打頭陣」,別看她瘦小,爬樹卻很在行。老師一聲令下,她向上一躥,整個人抱住樹幹,雙臂雙腿交錯發力,不到10秒鐘就爬到了兩米多高的樹幹分叉處,自信地衝著同學們揮手。
也有的同學攀爬困難,抱著樹幹寸步難移,有的爬了一半就後繼乏力。這時候,老師會托舉住孩子們,幫助他們向上攀爬,體會爬樹的感覺,一點點訓練爬樹的技能。
「我們研發『樂學公園』課程時,推出了『爬樹』課。」體育老師王純說,這門課程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愛,能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攀爬能力,這也是一項避險技能。「掌握了巧勁兒其實很容易爬上去,已經有不少學生能快速完成爬樹任務了。」
在這堂「爬樹」課上,孩子們不怕粗糙的樹皮磨手,不怕蹭髒衣服,一次次地努力不放棄,目標只有一個:爬上去!
今年3月份,豐台區啟動「樂學公園」建設,讓中小學與學校周邊公園結對,讓課堂跳出學校的圍牆。豐台外國語學校校長劉忠毅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契機,並積極開展相關活動,「現在有些孩子出現『空心』現象,學習不錯,但對生活沒有熱愛。走進公園,孩子們可以觀察鳥巢、認識植物、學習爬樹,感受更廣闊的自然界。」
在永定河畔丈量土地,在蓮花池邊檢測水質……隨著「樂學公園」建設的推進,如今首批33所試點中小學已經全部與周邊公園結對,匹配公園與綠地總面積達453公頃。這場讓課堂「搬」進公園的創新探索,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理解城市與自然,走出課本融入生活。(孫穎/文 原梓峰/攝)
「銀髮匠人」為樹木「穿綵衣」
成壽寺街道方南家園社區近日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為樹木穿綵衣」主題志願服務活動。社區睦鄰匠人志願服務隊的成員積極參與,「銀髮匠人」們以創意編織的方式為園區樹木裝飾彩色毛線,共同營造溫馨和諧的社區環境。


志願者們精神飽滿,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協調下,迅速投入創作,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大家選用鮮艷的環保毛線,細心纏繞在樹木主幹上,為樹木穿上一件件溫暖的「彩色毛衣」。儘管天氣微寒,但大家熱情不減,不僅精心調整毛線間距,確保纏繞均勻美觀,還巧妙運用縫紉技法為樹木點綴生動「五官」,讓樹木煥發出活潑生機。
完成樹木裝飾後,志願者們自發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清理。大家手持清潔工具,認真清掃落葉,撿拾垃圾,進一步提升了園區的整潔度和美觀度。活動吸引不少居民駐足觀看,大家紛紛對志願者們的巧思妙想和辛勤付出表示讚賞,更有居民表示希望加入志願服務活動,共同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張心穎/文 豐時/攝)
小星星民樂團摘得北京國際音樂節「示範樂團」
日前落幕的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匯聚了世界各地的頂尖樂團與音樂名家。古典的典雅、民族的醇厚、現代的先鋒在此交融碰撞,為全球樂迷奉上了一場場浸潤心靈的視聽盛宴。其中,青少年樂團展演環節尤為搶眼,成為發掘樂壇新星、傳遞青春韻律的核心舞台。
在這場高手雲集的巔峰對決中,豐台區少年宮小星星民族管絃樂團的少年們驚艷全場。這支平均年齡不足15歲的隊伍,用稚嫩卻堅定的指尖,點燃了屬於中國民族音樂的高光時刻。






兩首作品《永遠的山丹丹》《黑走馬》驚艷亮相,陝北民歌的悠揚、哈薩克族舞曲的熱烈,經由琵琶、二胡、嗩吶等傳統樂器的精彩演繹,讓經典民族音樂元素煥發全新生機,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出別樣光彩。
最終,小星星民樂團憑借默契無間的合奏、功底紮實的技藝,從眾多優秀團隊中脫穎而出,將「示範樂團」這一最高榮譽收入囊中。
舞台上,孩子們眼中閃爍著對音樂的純粹熱愛,每一個音符都凝聚著日夜排練的執著,每一次聲部配合都彰顯著團結協作的力量。正如展演主題「未來傳統 剎那新聲」所傳遞的,這群中國少年正以蓬勃朝氣為筆,以民族文化為墨,將傳統音樂的根與魂唱給世界,讓來自東方的悠揚樂聲,在國際樂壇留下深刻印記。(宋寧/文 阮文彬/攝)
永定河畔 跑出健康
2025永定河流域合作發展(宛平)生態大會暨永定河‧宛平河畔公園群生態健康活動日前在盧溝橋文化廣場舉辦。500餘名參與者齊聚盧溝橋文化廣場,共同開啟一場與自然同行的生態健康之旅。(劉平 攝)

坐京滬京廣高鐵可以點輕食了
高鐵上也能買到輕食啦。京滬、京廣高鐵部分列車上日前開始提供輕食套餐。首批提供輕脂果蔬套餐、蝦仁雞肉輕食套餐兩種類型。
輕脂果蔬套餐為純素套餐,包含新鮮蔬菜沙拉,搭配溏心蛋、貝果麵包、果蔬汁等,售價為32元;蝦仁雞肉輕食套餐則以蝦仁雞肉、貝果麵包、聖女果、酸奶組成,售價為38元。鮮甜的蝦仁和水煮雞胸肉可提供優質蛋白,搭配蔬菜、豆類、藜麥等,低脂少鹽,可滿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據介紹,從中央廚房到高鐵列車餐吧,所有輕食產品均實行全程冷鏈管理。這些輕食在南五環中鐵旅集團高鐵配餐基地製作。為保證口感的一致性,所有食品製作均按標準流程操作,經十幾道工序才最終抵達旅客的面前。輕食出廠前,還需經過嚴格的「體檢」。送至旅客面前時,配有保溫袋和冰袋。(鬍子傲/文 北客端/攝)

